子宮內膜息肉專題
2016-01-22
1.子宮內膜息肉長什么樣?:子宮內膜息肉是向子宮腔或宮頸管突出的良性結節,由內膜、腺體及其間質組成,形態多樣,外表呈現細長的圓錐形或卵圓形,也可呈指狀、球形或乳頭狀,表面光滑,可見細小的血管紋,質地較軟。
2.子宮內膜息肉的表現:子宮內膜息肉是比較常見的瘤樣病變,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其臨床表現多為不規則陰道出血或月經量增多;宮頸口有腫物脫出,不孕癥或陰道排液。子宮內膜息肉也是引起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在臨床中,甚有些患者無自覺癥狀,通過婦科檢查、B超以及宮腔鏡檢查發現。
3.#子宮內膜息肉病因之一#子宮內膜息肉由局部增生的內膜腺體與間質所組成。在形態學上息肉常表現為突向宮腔的組織隆起,根蒂可有寬窄之分,窄蒂息肉可能突出宮頸口之外,偶有根蒂扭轉息肉廣泛出血壞死。
4.組織學上根據組成息肉的內膜及組織結構不同,分為三種類型:功能性息肉:來源于成熟性子宮內膜,包括周期性改變(增生期、分泌期、蛻膜改變)及萎縮型;非功能性息肉:來源于未成熟性子宮內膜,包括基底層息肉及息肉伴有增生(單純性、復雜性、退行性增生);腺肌瘤樣息肉:息肉間質中含有平滑肌組織。
5.功能性息肉隨著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發生周期性改變,部分在月經期自行脫落。研究顯示,平均直徑為0.7cm的息肉可自行消退,而平均直徑為1.3cm的息肉通常不能自行消退。因此,對于小型無癥狀的息肉可定期隨訪,而對于較大的(大于1cm的息肉)和有癥狀息肉應進行手術治療;
6.#子宮內膜息肉病因之二#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內膜局部增生逐漸長到子宮內膜表面而成,多見于子宮底及兩角。根據組織學類型,分為腺性息肉、腺囊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纖維性息肉。
7.腺性息肉:外表像正常子宮內膜,由基底層生長而來,間質是疏松纖維,腺體沒有囊性擴大;腺囊性息肉:間質纖維化程度比囊性增殖的腺體要重,其余各點相似;纖維性息肉:代表腺體息肉退化的形式,多發生于老年婦女。一般腺體較少,間質含密集膠原的纖維束,并含有平滑肌,表明息肉來自基底層的局部增殖。
8.腺瘤性息肉:鏡下可見腺體高度增生,數目明顯增多,呈背靠背現象。間質明顯減少。腺上皮呈復層或假復層排列,或呈乳頭狀突入腺腔。單一息肉有腺瘤樣增殖預后較好,若呈彌漫性的腺瘤樣增殖則預后不佳。
9.#子宮內膜息肉病因之三#子宮內膜息肉由子宮內膜腺體上皮與間質結構組成。子宮內膜息肉的腺體可呈現非活動性,有時也可呈現增生性或分泌性。高島英世將其分為以下四種,臨床更為實用:功能型息肉、萎縮型息肉、腺瘤型息肉、增生型息肉。增生型息肉:多見于40~50歲的患者。息肉的腺體增多,表面平滑,無異型血管,可見散在的腺管開口。
10.功能型息肉:內膜腺體呈現與月經周期相同的變化,因此顏色及狀態與周圍的內膜相同,在增生期內膜呈淡紅色或灰白色,可見到多數的腺管開口,分泌期則呈水腫狀,顏色變成淡黃色或灰白色,腺管開口不清楚,可透見皮下血管。此類息肉可能隨月經時的內膜剝脫而完全脫落,臨床較多見。
11.萎縮型息肉:絕經以后增生型或功能型息肉退化,與周圍的內膜呈現相似的變化。組織學上的特征是腺上皮萎縮,腺管擴張,間質纖維化。宮腔鏡可見到淡紅色,無表面的息肉,血管擴張不明顯,但有時也可見散在分布的半透明的小囊泡及呈樹枝狀的擴張血管;
12.腺瘤型息肉:表面是子宮內膜,內部則是肌纖維的團塊同子宮內膜混在一起,是子宮內膜異位的一種。外表與黏膜下肌瘤相同,常需做病理切片才能鑒別。此類息肉已被證實有惡變的可能,年輕婦女惡變率為0.5%~1%,更年期和絕經后婦女的惡變率為10%~15%,且以大型息肉為多見。
13.他莫昔芬(TMX)是一種合成的非甾體抗雌激素制劑,廣泛應用于乳腺癌的輔助治療。但由于其具有調節子宮內膜雌激素受體和刺激卵巢雌激素合成的作用,長期服藥可使子宮內膜癌的罹患風險成倍增加。有研究顯示,乳癌術后長期(2.5年以上)服用TMX的患者,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率高達23%。
14.子宮內膜息肉與不孕:子宮內膜息肉與不孕的關系尚不明確,宮腔鏡檢查到一些原因不明性不孕婦女常常合并子宮內膜息肉,部分患者經去除息肉后妊娠。有研究報道1915例不孕婦女接受宮腔鏡檢查,發現28%患者存在子宮內膜息肉,其中2%來自宮頸,26%來自宮腔內,在息肉去除后21%婦女自然妊娠。
15.子宮內膜息肉的檢查:宮腔鏡檢查可以觀察整個宮腔,避免遺漏,檢出率高,而且可直視病灶,準確定位活檢及手術去除,是診斷與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有效方法。
16.宮腔鏡檢查:臨床遇有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出血淋漓不止、不孕等癥狀者,特別是B超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異常(內膜增厚、回聲增強、回聲不均或顯示不清)、或子宮輸卵管造影(HSG)發現宮腔有充盈缺損時,或婦科檢查發現有宮頸息肉時,應考慮做宮腔鏡檢查。
17.黏膜下肌瘤:根據其形狀、色澤、表面狀況、血管分布和覆蓋內膜情況等,宮腔鏡下可以區分息肉與黏膜下肌瘤。肌瘤一般較堅實,呈球形或半球形向宮腔內突起,表面有血管分布且清晰可見,比息肉表面的纖細血管網更為粗大明顯,但分布走向規則,可以與息肉鑒別。
18.子宮內膜息肉鑒別診斷:宮腔鏡下以環狀電觸碰息肉,息肉組織質地偏軟.息肉大多呈卵圓形,但亦有三角形、圓錐形或不規則形.息肉雖然不像內膜碎片那樣隨膨宮液的流動而顫動明顯,但亦不像黏膜下肌瘤那樣質實固定。如果息肉的蒂較細長,且體積不大,則息肉可隨膨宮液的流動而擺動。
19.#內膜皺褶##內膜息肉狀突起#內膜皺褶多見于宮頸松弛導致膨宮不良時,而內膜息肉狀突起主要見于子宮內膜增生、月經中期分泌期子宮內膜或服用大劑量孕激素的治療期。
20.#子宮內膜息肉、內膜皺褶、內膜息肉狀突起的鑒別#宮腔鏡下隨著膨宮壓力增加,待膨宮完全時,增生早期的子宮內膜皺褶應被完全展平而消失,息肉狀突起可變平或變形,而息肉則無任何改變。
21.資料顯示:1.激素替代治療、少產、晚絕經、服用他莫昔芬等是息肉發生和復發的高危因素;2.子宮內膜息肉如合并異常增生或鄰近內膜組織并發異常增生改變時,其復發概率增加;3.長期不排卵者和伴發子宮內膜增殖癥者息肉復發增加。因此,在息肉切除術后,結合上述情況考慮是否采取一些預防復發的措施。
22.由于子宮內膜息肉發病率高,可見于任何年齡,又缺乏典型和恒定的癥狀,臨床上往往難以確診。#超聲檢查#假陰性高;#診斷性刮宮#雖有時可刮出典型息肉,但可能漏刮體積過大或過小的息肉,而且由于息肉本身缺乏特異性結構,一旦被刮匙刮碎后,病理學家很難做出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僅能報告為內膜增生。
23.#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HSG)對確診子宮內膜息肉的局限性#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HSG)發現子宮腔內充盈缺損或子宮壁不規則,均提示子宮內膜息肉的可能,但注入造影劑過多、過快可掩蓋息肉,且易與黏膜下肌瘤、氣泡等相混淆
24.#宮腔鏡息肉切除手術操作指南1#宮腔鏡能夠在直視下觀察息肉全貌、根蒂部位及與周圍子宮內膜的關系,術中通過宮腔鏡環形切割電,將息肉自根蒂部完整切除。對于宮腔內息肉較大,直接切割息肉根蒂有難度,可采取分步切割,先切割息肉體部,待其體積縮小后再切除根蒂。
25.#宮腔鏡息肉切除手術操作指南2#切除根蒂的深度要包括根蒂下方的內膜組織全層以及2mm以上的肌肉組織,同時,要對息肉根蒂周邊粗糙不整的子宮內膜進行修整,避免日后復發;但也不能切割過深以免造成子宮穿孔。
本文來源于:杭州婦產醫院